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泛东南亚三年展
区秀诒作品——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2016)
March 7, 2022
研究型艺术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台湾台南海马回光画馆展览现场(2017)。

所有图片均由艺术家惠允。

马来西亚艺术家区秀诒(Au Sow Yee)通过15分钟的视频装置作品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Kris Project I: The Never Ending Tale of Maria, Tin Mine, Spices and the Harimau)讲述了玛利亚(Maria)的故事。这位远古时期某位苏丹的女儿居住在虚构地界棉佳兰Mengkerang)。她穿越野生雨林来到神话国度兰卡(Lanka),并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遇见不同神灵和各色混种生物,而自己也不断进化和形变,直到最后化身为一座岛屿和一片海洋,而她也成为了棉佳兰的新苏丹。在当地民间故事和马来西亚殖民史的启发下,艺术家交织了档案影片、歌曲和当代图像,用原创手法勾勒出祖国及其多元身份的图景。

区秀诒于1978年出生于吉隆坡,随后曾赴台湾和美国求学。作为一名实验电影人,她潜心钻研了各种媒介和表演艺术形式。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克里斯计划2016-2020)三部曲的首部,通过研究型视频装置来解读马来西亚在冷战时期作为独立国家的崛起。该计划以虚构制片人拉维(Ravi)为创作者,用他收集的英国新闻、马来西亚电影业黄金年代的影片片段和其他档案来创作自己的影片。拉维收集的资料也与作品一同展出。

由上可见,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被包埋在虚构的框架中,尽管它关注于非常具体且真实的时段——以新国家姿态重生的马来西亚正在为新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寻找根基。区秀诒的艺术作品展示了由相互关联的参照搭起的复杂网络,但影片真正的力量在于它紧贴现实的边缘,将观众陷入一个暧昧、诗意且万物不停变异的宇宙中。因此,它传递着开放、矛盾和破碎的知识,鼓励我们批判性地反思任何民族认同的起源和表现。

创作语境与艺术驱动力

马来世界、马来亚和马来西亚身份:复杂的概念

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发生在虚构的棉佳兰国,不同种族的人在这里和平共处。2013年,区秀诒创作了视频作品棉佳兰一日无光A Day Without Sun in Mengkerang),邀请不同民族的居民描述名为棉佳兰的假想之地,并把这些采访内容作为素材,棉佳兰这个虚构的地域就此登上了舞台。当时,热火朝天的大选又让人们再次强烈关注事关马来身份和多民族人口的辩论。尽管反对党对选民发动了强有力的动员,但自1957年国家独立后就一直掌权的右翼国民阵线党(Barisan Nasional party)再次赢得大选。由此产生的种族紧张局势和抗议反映了马来西亚自民族独立以来对国家身份更深层次的普遍关切。民族建构的过程确实让马来文化的价值得到重视,并将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这些年来延续至今的核心问题一直是如何在这个多民族群体中定义马来性和谁是马来人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视频静帧(印度教寺庙)。

由艺术家惠允。

年轻的马来西亚在1965年与新加坡独立后确定了现行国界。语言学和考古学研究发现,马来世界(Melayu)早在公元七世纪就业已存在。沦为殖民地前,这些被称为马来人的居民生活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半岛之间的不同岛屿和陆地上。由于马六甲是该地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马来语也成为当地的通用语言。殖民化却给这个极具流动性的文化强加了人为设定的界限,每个殖民帝国都在这里划分出属于自己的属国,按照不同的政策进行统治。《1824年英荷条约》(又称《伦敦条约》)促生了包括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在内的英属马来亚。根据其人口普查的执行政策,英国政府通过对民族类别和族群的价值评估来推动民族的进一步分化。除此之外,殖民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因为吸纳了外来劳工而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务工者主要服务于当时的两大经济支柱——中国人从事锡矿开采,印度人开发橡胶种植园。国家独立后,来自印尼和菲律宾的外来劳工又大量涌入马来西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民族间的不平等进一步拉大,而马来人的收入最低。经历了1969年的暴力种族骚乱之后,政府为了纠正不平等现象,制定了将马来人的利益置于华人和印度人之上的平权政策,并鼓励社会伊斯兰化。

如今,尽管年轻一代喜欢将自己视为马来西亚人,而非其民族归属,但马来西亚的种族问题仍未解决。通过理想之境棉佳兰,区秀诒希望指向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身份概念。她的艺术作品大多强调文化、宗教和传统的流动性和多孔性。鉴于艺术家反对将马来性变成一个基于特定身份标志的同质化概念,也抗拒这种宗教差异的强烈政治化她大概率会认同玛兹娜·莫哈迈德(Maznah Mohamad)和赛义德·穆哈迈德·凯鲁丁·阿裕尼(Syed Muhd Khairudin Aljunied)的观点:马来世界是一个带来诸多联想的能指——地方、语言、家庭、社区、民族国家、文化符号、事件、文本、集体、政党和宗教信仰。

冷战期间的马来性构建:电影和媒体产业

二战后的马来西亚结束了日占历史,英国随之计划恢复对马来亚地区的统治,希望最终建立一个自治国家。成立于1948年的马来联邦(Federation of Malay)其实是英方与国民阵线党的前身、新晋成立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即巫统,UMNO)的折中方案。英方的计划不包括国家独立,也不允许非马来人公民身份。同时,英国恢复了有利可图的橡胶和锡矿业务。为了抗击英国统治者的行动,马来亚共产党(Malayan Communist PartyMCP)打响了为期12年、被称为马来亚紧急状态The Malayan Emergency)的反对殖民统治武装游击斗争。马方的士兵多为华人和非马来人,他们躲在丛林里伺机而动。英国委任了杰拉德·邓普勒(Gerald Templer1898-1979)来进行压制,他制定的高效平叛战略采用了化学武器,施行了颇具争议的暴行,但还是备受称赞。

杰拉德·邓普勒在霹雳州(Perak)视察金塔谷国民自卫队(Kinta Valley Home Guard)成员。

网络档案图片。

区秀诒的克里斯计划2016 - 2020)重点关注新马来民族的创始年代,因为它凝结了迄今仍在不断塑造国家的各种力量。那段历史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暧昧性。那时候的许多问题仍然与当下的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产生共鸣系列作品特别强调了在冷战的政治动荡和身份探寻中,媒体和新兴的本地电影业如何为国家集体形象的建立做出贡献。一方面,殖民者主导的媒体描绘了忠顺的同质化民族,而另一方面,本地电影突出展现马来人的雄心壮志。

例如在英国,百代新闻社(Pathe News)和英国新闻社(British News)播放了英国军官指挥顺从的当地工人和士兵的片段,以展现这个东南亚国家的异域形象。杰拉德·邓普勒也在部分影片中出镜,不论是监督锡矿开采问候当地村民,还是参加马来亚铁路通车典礼,总是一副面带微笑、掌控局势的模样。由邵氏兄弟影业(Shaw Brothers)和国泰克里斯影业(Cathay Keris Studio)引领的马来本地电影业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而艺术家的克里斯计划也借用了后者的名号。国泰克里斯影业推出了广受欢迎的马来语电影,其中不乏鬼片,代表作为黑白片系列《吸血女鬼》(Pontianak),当年的偶像级女演员玛利亚·梅纳多(Maria Menado在片中扮演化身恶灵的女主角。吸血女鬼实际上是个被厄运诅咒的单身母亲,因难产而死的她与死婴和多具尸体为伍。这种形象可以揭示马来西亚建立独立民族国家时遇到的诸多困难,然而该时期大多数的电影作品并未捍卫任何政治主张,而是扎根于马来传统进行创作。所以《吸血女鬼》可能指的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信仰和萨满教仪式,以及与之结合的本土万物有灵论文化。

《吸血女鬼的诅咒》(Sumpah Pontianak),电影海报。

网络档案图片。

在这个电影的黄金时代,马来电影在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行,被翻译成普通话或粤语,还有菲律宾导演参与拍摄。正因此,它们反映了该地区特定的跨文化属性。比如玛利亚·梅纳多出生在印尼,代表性歌手葛兰(Grace Chang出生在中国,后者不仅参演了国泰香港制片厂的电影作品,还是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开场曲的原唱。葛兰是区母的偶像,艺术家还记得小时候在马来西亚华语社区看过她的电影。她是世界大同主义的化身,结合了多种电影流派的歌舞表演彰显了文化边界的交叉重叠。

揭示隐藏的故事

把一切都理想化的英国新闻电影显然在帮助殖民主义宣传力量证明英国在马来西亚紧急状态期间开展军事活动的合理性。区秀诒也同样试图找出马来电影光芒之下的隐藏故事。我对看不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试图在作品中把弄图像的不可见性,找到在意识中构建图像的方式。(......)如果你看看国泰机构(Cathay Organization)的老港片,(......)他们确实想让你信服,但我想自己找到的线索告诉你们,其实并非如此。

马来电影包含复杂的跨文化影响,所以不容易界定。艺术家没有明说电影业希望观众相信什么,也未阐明它在建国初期如何促进民族团结或建立道德秩序,不过她挑选的镜头涉及马来电影黄金时代,这段电影好时光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随后就发生了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Islamic resurgence)。政府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将伊斯兰教变为国家的主导宗教,本有的多民族文化元素要么不复存在,要么被勒令禁止。萨满教(shamanism)和苏菲教派(Sufism)等本土信仰,或是在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中出现的巫师(bomoh)习俗,不仅得不到人们的信任,还被贬为背离伊斯兰教义的做法。1963年玛利亚·梅纳多与已故苏丹阿布·峇卡(Sultan Abu Bakar)结婚时,所有吸血女鬼片都被禁映并随之销毁,只有一部得以幸免,艺术家也借用了这部幸存者中的部分片段。在她看来,马来西亚奇幻类电影流派也没有摆脱伊斯兰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占据主导地位的马来伊斯兰文化把印度佛教的部分悠久传统逼到边缘,哪怕它们曾是塑造当今马来西亚民族身份的重要力量。虽然印度社区常受歧视,但区秀诒在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中还是含蓄地强调了印度文化的重要性。印地语电影对马来剧情片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作品中有一幕发生在被称为罗波那王国(Kingdom of Ravana)的兰卡,魔王罗波那(Ravana)绑架了《罗摩衍那》(Ramayana)主人公罗摩(Rama)的妻子。作为印度教传统的基石大作,这部古老的梵语史诗在东南亚各地都广为流传,还有包括马来语在内的各种当地译本。叙事部分还包括女主人公在森林流亡的14年,既是罗摩本人流亡经历的参照,也可能指向印度另一部传统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流亡的潘达瓦(Pandava)兄弟。

我一直想为知识生产和传播开辟新路。万物总是纵横交错,自由流动、四处跳跃的记忆尤其如此。最终,各种传统、信仰和故事在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中被编织和解构,以期挣脱对马来民族身份的任何同质化构想,脱离任何支配性的线性历史编纂。

艺术家的研究维度

档案收集与交联

玛丽亚·梅纳多的海报和告示

装置中展示的拉维档案图片收藏。

由艺术家惠允。

区秀诒把自己定义为讲述和收集故事的人,大部分研究过程涉及档案的调查和收集。在克里斯计划系列中,她的研究出发点是罹难的马来西亚商人陆运涛(Loke Wan Tho),这位国泰机构和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Motion Picture and General Investments LimitedMP&GI)的创始人在参加了1964年亚洲影展后因飞机失事死于台湾。艺术家以该事件为原点,开始收集电影业方面的书籍、杂志和档案图片,并逐渐涵盖该地区冷战时期的资料。她通过台北档案馆、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和新加坡档案馆的在线服务搜寻电影档案,也在跳蚤市场上寻找与主题有关的任何资料。

虽然区秀诒没有分享自己的研究方法,但从作品结构以及随影片展示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她沿着三个独立又相连的方向开展对多重线索的追踪:时间、空间和符号。最后,所有的研究材料交织荟萃成一面星图,以及一张原创的能指网络。

艺术家关注的时间轴始于二战和东南亚多地的日占期,终于20世纪60年代马来电影业的衰败。她不仅收集了国泰克里斯的档案材料和新闻图片,还积攒了剪报和当时的各类视觉资料和寻常物事,比如电影公司标志、档案照片和以女演员玛利亚·梅纳多为主角的电影海报(玛利亚正是艺术家为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选定的主角名)。区秀诒很看重1964年,因为当时已经独立的马来西亚仍然依附于新加坡,陆运涛也于那年离世。此外,她还在作品中留下了1964年的其他印记:不仅肯特淘锡有限公司(Kent Tin Dredging Limited196446期间英方当季锡产量的官方说明,还有一张同样是1964年由不具名者拍摄的少年泰国露营照。

196446月的季度锡产量

装置中展示的拉维档案图片收藏。

由艺术家惠允。

区秀诒研究的每个元素都能另辟蹊径、哺养艺术创作。英国人主要在霹雳州采矿,艺术家也去那儿完成了部分拍摄工作。她也从这里开始深入调查历史和地形。英国人驻扎在霹雳州的拉律山(Bukit Larut),以便观察当地的锡矿开采活动。之后为了纪念英国殖民长官乔治·麦克斯威尔(George Maxwell),拉律山被更名为麦克斯威尔山。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也很出名,算是马来西亚最潮湿的地区之一。山中郁郁葱葱的丛林也是马来亚共产党人的藏身之所,他们一般躲在太平镇(Taiping)周围和霹雳州著名的椰壳洞(Gua Tempurung)里,洞里现在还留有游击队留下的涂鸦。这些地点都出现在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中,只不过换了关联形象。影片中的拉律山还是一位会唱歌、并且最后变为老虎的萨满。顺便说一句,乔治·麦克斯威尔在1907年出版了《在马来森林中》(In Malay Forests),这部当地故事集的封面正是一只奔跑的老虎。

乔治·麦克斯威尔著作《在马来森林中》的封面

区秀诒根据不同的类比关系展开研究,在不同的领域间依次跳跃。作为研究过程的出色印证,真实或隐喻的老虎形象串联了不同主题。她收集了马来文化中一切与老虎有关的东西,小到虎标万金油的包装盒,大到马来西亚航空的飞虎标志,还有当地童谣和盛行于马来半岛的虎牌啤酒广告。朗朗上口的一句该喝啤酒了Time for a beer)呼应了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在马来西亚去殖过程中撰写的马来亚小说三部曲之一《老虎降临》(Time for a Tiger1956)。似乎每只老虎都会引出另一只同类。在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的开头,艺术家将《马来亚之虎》(Marai no Tora)中的黑白片段纳入其中,这部1943年发行的日本电影的主人公既是一名日本特务,也是在马来半岛沿海地带行动的著名强盗。这名侠盗1942年死于新加坡之后,把他奉为英雄的马来人用哈利茂harimau——即马来语中的老虎”——来铭记他。为了打击马来亚共产党,英军发起了老虎行动Operation Tiger),邓普勒也被称为马来西亚之虎Tiger of Malaysia)。老虎这一身份还包括隐藏在丛林中的游击队员。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地区有些老虎以其变身能力而闻名,艺术家经由多元身份的隐喻视角调查了这种宇宙论信仰。这些半人半兽的虎人weretiger)是该地区诸多艺术家重要的灵感来源。

图片:

猎虎者的档案照片,选自拉维的文献收藏。

由艺术家惠允。

神话、民间传说与宇宙论

区秀诒在艺术实践中还吸收了古典文学、前殖民传统和地区民间故事等元素,例如刚才已经提到的两部重要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正是她自由借用想法、图像和灵感的源泉。在艺术家的叙事中,《罗摩衍那》中的兰卡国魔王罗波那并非被英雄罗摩打败,而玛利亚/西塔(Sita)也并未获救:她解构了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质疑了传统理解中的故事高潮。此外,她的研究过程似乎依循特定的线索,而是将马来文化的不同维度衔接在一起。例如《摩诃婆罗多》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香味:有一位主要人物是主角的祖先,她用自己不可抗拒的体香勾引了国王,为之后的戏剧性事件埋下伏笔。区秀诒在叙事中如是说道,玛利亚的身体散发出一阵迷人的香味,而且玛利亚的故事带着永恒的气息。玛利亚在途中还遇见一位巫师(或萨满),据说他身上散发着由五彩香料制成的芳香。艺术家也认为香料代表了深刻影响该区域历史的殖民贸易。她在展览中提到了杰克·特纳(Jack Turner)的《香料传奇》(Spice: The History of a Temptation),一本描述香料(胡椒、生姜、肉桂、肉豆蔻和丁香)商业历史的著作。这位学者特别强调了香料的象征意义或期望价值,并将它们与超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这些想法可能助长了马来女性的情色意境。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视频静帧(故事开篇)。

区秀诒还借鉴了不少马来民间传说,比如英国人类学家沃尔特·斯凯特(Walter Skeat)在19世纪末赴马来半岛偏远地区旅行时从村民口中收集并自行汇编的故事艺术家最受启发的故事集里的《马来亚大洪水》(The Malayan Deluge,由山上泄下的大洪水浸漫了整片陆地,只留下寥寥数座山丘。洪水过后,日月星辰都交相失色,无边的黑暗笼罩大地。当阳光再次普照大地时,陆地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海洋。同样,在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的开头,经过一段至暗时期,所有的居住地都被大海淹没。随后,随着浩瀚海底的层层交汇突如其来的一声惊雷,尚无名号的棉佳兰宣告了自己的诞生。不同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将洪水视为文明起源标志的神话故事和宇宙起源说。故事正是有这种连接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力量,而区秀诒显然在充分利用这些开放性的诠释。

艺术家还用老虎指向一篇斯里兰卡(兰卡是罗波那统治的王国)民间故事,名为《臭东西击败了虎明星》(Mengkarung Mengalahkan Harimau Bintang)。区秀诒虚构的棉佳兰高度形似的马来语单词Mengkarung实际上是一种断尾后可以再生的小蜥蜴。也许这种相似性可以从隐喻视角映射出前殖民年代马来文化韧性。

区秀诒从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研究素材,作品就像满是高深莫测的谜语、双关和参照的谜题,吸引观众自主解题或寻找真相。不过也没必要去发现个中联系,因为她的作品自成一体。此外,鉴于故事、声音和图像的暧昧性能够激发想象力、呼应普世神话,观众也许会发现影片中并无涉及的参照。

研究成果的艺术转化

虚构框架和叙事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视频静帧(奶牛)

由艺术家惠允

克里斯计划围绕着影片拍摄者、虚构电影制片人拉维展开。据说装置中展示的物品来自他收藏的文献。我相信陌生的虚构人物有时可以更好地反映历史中存疑的部分。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平衡因时代而异,但我想,反过来说,历史编纂是和虚构所差无几的政治行为。

档案资料和文献的布置也恰如其分地导入了这种二元性:一方面是标注了日期和参考文献的档案证明材料,另一方面是其虚构的附属品。如此布置能让观众沉浸于艺术家刻意为之的矛盾环境中,映射出暧昧气场,弥漫着尴尬氛围。同时,区秀诒也没有打算隐藏故事的虚构框架。影片结尾处的致谢名单明确提到拉维(通过他的异名者欧秀怡)执导电影。有一张告示印着1964年拍摄的一群年轻男性围坐在篝火旁的黑白照片,上面写着:左数第二个是我,但这类情况更像是个例外,拉维并没有真正介入作品。艺术家更多地是暗示作品从现实中产生虚构维度。被展出的拉维档案也向观众提供将影片部分内容与真实事件挂钩的些许线索。

出自虚构的克里斯电影工作室Kris Film Studio之手的影片借用了传说故事的叙事风格,因此不言而明地将自己呈现为虚构作品:这是一个关于棉佳兰的故事。(......当时的棉佳兰还是无名的土地。日夜拍打海岸的巨浪改变着土地的形状。这样的开头立即让观众想到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那些与万物起源有关的古老神话与传说。其实棉佳兰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像马来语而已。故事继续说道,洪水退去后出现了一片土地,棉佳兰在一声惊雷中升起在地平线上。在这段大黑暗时期,苏丹的女儿玛利亚诞生了,不过叙事者对她的名字持怀疑态度。事实上,故事中的名字经常受到质疑,似乎叙事者——显然也包括艺术家——不想任何身份被禁锢在固化的定义,而是应该以其流动的生成状态来界定。

离开父亲的玛利亚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亡,一直走到兰卡国。她在那儿遇到了一名萨满,两人进入一个山洞后,萨满变成老虎,最后把她吃了。但玛利亚并没死,而是变成了了半人半虎的混种生物。据称她震天般的吼声震动了兰卡森林,将其裂成无数岛屿。这大概也是罗波那沉睡数百年后突然醒来的原因。魔王和玛利亚恶斗七天七夜,直到被后者刺中胸膛。在濒死之际用具有催眠作用的危险牙齿咬伤了玛利亚。于是从那一刻起就陷入长眠,永无醒日。她开始做梦,身体变成了岛屿,同时又变成一片海洋,而她则成为棉佳兰的新苏丹。故事总结道,棉佳兰可能只是断裂海洋中的一个移动坐标

一切只是梦境吗?影片以一名外来劳工在自己砍伐的木堆旁入睡的固定图收尾。黑白档案图像展现了欢快的传统舞蹈,人们不禁想知道这位伐木工是否在做一个希望回到过去的美梦。

因为每句话都匹配不同的能指,并且具有隐喻的功能,所以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对叙事加以概括。区秀诒在这个虚构框架背后质疑了历史的创造以及通过构建集体回忆从而塑造每个国家及其想象的共同体的持续性历史叙事过程。她暗示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正如她没有明确结局的故事一般:据说每当黑暗降临时,玛利亚的故事都会重新上演。就像魔幻现实主义风潮的作家一样——区秀诒喜欢读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小说——此处的虚构为现实效力,将其隐含的层次一一呈现。

拼贴与断裂

形式而言用神秘的方式并置每个关键词的作品标题已然暗暗指向拼贴的创作概念。影片本身同样也是一部拼贴作品,将出自不同资料源头的图像以没有明确顺序的方式加以并置,并与独立的背景音乐相结合。叙事在这样的视听布局下铺开,为相互纠缠的层次增添自己的意义。

图片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视频静帧老妪

由艺术家惠允

茂密丛林边一条宁静而宽阔的河流中央,影片用移动长镜头开始了自己的叙事除了在不透明的水面上滑动的摄像机,一切都是静止不动水中倒映着天空和树木,看上去神秘莫测浅绿色调颇为暗淡,仿佛这些图像来自于一部老片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去光泽形成反差的是充满活力和欢乐的声音与语境格格不入吟唱着“muchacha”的清脆声音把观众从这条热带河流带到某个遥远的地界所以区秀诒从一开始破坏了视觉与听觉素材的关联,从而在叙述中撕开一道裂缝随后又引入电影去除音轨的档案片段。音乐或声音在脱离语境的图像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仿佛用无形的线绳将它们串接宁静的河流落幕,将镜头让给节选自1943年日本电影《马来之虎》的一个黑白场景。哈利茂马来之虎独自在荒芜的海滩上,古巴歌曲一直在背景中回响。最后,身着亮眼粉装的女歌星葛兰登上屏幕,用歌声赞美了全世界对缤纷世界的普遍愿景,四海为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muchacha......”。接下来的一幕转向一群在树荫下休息的外来劳工,看样子像是伐木工。观众然后又能瞥到坐在河岸斜木屋上修理渔网的老妪的背影。就这样,短短数分钟内,艺术家用葛兰的歌声和字幕中的歌词将典型的马来风貌、二战侠盗、中国偶像演员、外来劳工马来老妪接合在一起。

影片风格从这些联想中可见一斑,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线性叙事通过不断地时间、地点和流派中穿梭跳跃建立自己的历史研究手段。艺术家研究材料与语境完全脱离,把它们的功用简化为艺术素材,以便她通过多元视角将马来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描绘成错综复杂的复调叙事。艺术家用这种编辑手段打开断裂释放幽灵

艺术家还在拉律山附近的太平地区和马来西亚紧急状态时期马共游击队的藏身之处拍了些照片,把它们插入档案图片现如今,这些地方一片祥和,而且整部影片都以缓慢的节奏徐徐展开。不仅没有冲突的场景,而且作品提及的暴力行为只是通过断裂的叠增以及图像、声音和叙述之间的缺口间接表明。例如故事在一开始提到了日夜拍打海岸的巨浪改变着土地的形状动荡时代。与之相反,影片中只有鸟鸣蛙叫还有时不时从远处传来短促动物吼声。画面依旧寂静无声,河流再次出现,几乎毫无波澜艺术家此处营造了一种张力,人们满心期待河里会突然跃出一物只不过,暴力仍被噤声,故事尚未现身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视频静帧(河流)

由艺术家惠允

远景镜头下嚼食的奶牛有规律地打断叙事,让观众稍作休息,或许鼓励他们与观看的图像保持批判性距离。有些过场内容讽刺意味先是一组殖民时期邓普勒在马来半岛光顾当地商店的黑白镜头用手指着一位当地人,如同在动物园打量动物一般,然后一头漂亮的奶牛旋即出现,它盯着镜头,用充满疑问的眼神与我们对视。

在音乐方面,区秀诒作曲家李婉菁(Sandra Tavali联手艺术家先提供部分电影片段,后者相应地创作一些音乐章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讨论。除了原创内容,背景音乐中还暗藏特殊的参照。在马来西亚种族紧张局势的大背景下,第一首歌曲《天下一家》(The World as One Family)的标题显然带点针锋相对的意思,然而到了影片结尾处,艺术家又加上了一首源自印尼的马来流行民歌《拉莎莎杨》(Rasa Sayang。这首以充满爱为题的歌曲却是马来西亚和印尼冲突的缩影,因为两国都声称这首民歌是本国的文化瑰宝。1959年,新加坡国泰克里斯影业也制作了马来语喜剧片《拉莎莎杨埃》(Rasa Sayang Eh)。这首歌也出现在日本电影《马来之虎》中,也印证了前文提及的意义星图与复杂网络。就这样,尽管主题严肃影片用开篇和结尾时欢快的歌曲给整个创作项目带来轻松的质感。

艺术家通过拼贴实践去再现策展人的角色:选物件加以组合,提出将不同物件彼此联系的一致性话语。她的叙事以虚构传说为基底,却又保持完全开放性,并诗意地展开,不禁让人想起马来以暗喻为基础的传统口传诗歌班顿(pantun)。

解构与异变的整体过程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视频静帧(山洞中的猴子)

由艺术家惠允

虽然出自《罗摩衍那》的整体叙事框架,但玛利亚的故事却与原作大相径庭。主人公罗摩代表了人类美德,也是印度教传统史诗的支柱性人物,而他的缺位成为作品中最彻底的解构象征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玛利亚(相当于罗摩之妻西塔)并未被罗波那绑架,也没被她的爱人所救。作为故事的女主角,她似乎以更主动的姿态去走完自己的命运。艺术家也许想为故事书写女性主义版本,让玛利亚亲手杀死无敌的魔王。不论如何,她都让这个时常被任人摆布的角色有权利去表达自我。这是摆脱《罗摩衍那》道德准绳的一种途径,避免将这从男性主义和保守视角秩序和既定规范的颂文变成任何政治工具。事实上,上一段提到的失调和断裂系统性地导致了对所有重要叙事的解构,无论这些内容是来自英方宣传、电影业、传统还是任何主导力量。

区秀诒反对任何轮廓分明的思维模式,拥护异变和形变的多孔性和流动性。玛利亚的自身形象一直在变,从苏丹女儿变成虎人,最后又变成陆地和海洋。当她离开父亲迈入通往兰卡国的野生丛林,这段冒险经历的叙事旁白也开始变化,像回声或鬼语般回荡。她在途中遇到了一名萨满和一群没有固定本体的幽灵。《吸血女鬼》的主人公是一名被诅咒的女人,她集貌美女士、丑陋老妪和可怕鬼魂三重身份于一身,从中提取的档案片段夯实了生者与逝者、有灵与无灵以及各种感官之间相连相通的观点。故事中出现的拉律山等地界可以歌唱,锡矿可以喊叫,而像乔治·麦克斯威尔这样的人物形象可以被激情吞噬,被燃烧成灰烬,再以歌曲的形态重回叙事。玛利亚也能只凭一首歌就洞悉巫师在洞口化身为虎时发生的一切。反之,也只有她能理解哈利茂(老虎)说话的声频。最后,纵使玛利亚已经与岛上的金色沙滩融为一体,她仍能听到麦克斯威尔在拉律山深处发出的呼唤。归根结底,这些彼此相关的异变成为影片的关键成分,影片不只是将众多零碎的历史事件和碎片化的马来西亚传统加以并置而是更关注这些元素如何通过彼此之间的深层互动、冲突和介入,得以共同塑造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和历史以及今时今日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驱动力。

结语

克里斯计划I: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

视频静帧(丛林深处)

由艺术家惠允

各个时代的学者乐在其中地不断地探讨《摩诃婆罗多》等经典史诗的每一块内容,就可能的解释争论不休。出色的叙事不会只有固定的预设,区秀诒的视听故事亦是如此。越是细品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人们就越能发现新隐藏线索或神秘轶事,在玛利亚叙事中打开新的通道。也许我们已经掌握了太多阅读和分析当代艺术的技巧,这种开放姿态反而有时令人困惑。不管如何,停留在诗意纵横的明暗对照下,任由想象力自由驰骋飞翔,总是一件幸事。

通过不停流淌、既相异又共联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元素和影响玛利亚、锡矿、香料与虎建起马来西亚鲜活而复杂的个像,并表明只有拥抱其多元且变幻无穷的构成,我们才有可能界定国家身份。据说,马来半岛有些偏远地区把村里讲故事的人称为烦恼抚慰者Soother-of-care)。既然区秀诒把视为讲故事的人,也许她的故事有助于抚平困扰当今社会的多种张力。

More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