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泛东南亚三年展
“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讲座#4 | 沈瑞筠:天台自留地调研项目
November 2, 2024
活动档案


主题

“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讲座#4

天台自留地调研项目

主讲嘉宾

沈瑞筠

艺术家和策展人

许志强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

李自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

学术主持

陈晓阳

人类学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

时间

2022年11月25日(周五)

14:30—16:00

讲座方式

腾讯会议:274-961-793



讲座内容

自留地是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分配给农民长期使用的少量土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农田大量减少。曾经的耕地变成了楼房,部分村民把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从地面搬到了城中村自建房的楼顶,在城市的夹缝中搭建属于自己的园地,以达成他们对种植的需求和精神的寄托。

本次讲座作为天台自留地调研项目的开篇,将由天台自留地调研项目的三位发起人,通过介绍自留地、自建房和天台种植这三个和天台自留地相关的因素,提示天台自留地调研的种种可能性。讲座将涉及:天台自留地调研的起因,自留地的历史,自留地中植物和空间的生长形态特点,从自留地调研中获得的启发及由自留地调研引发的艺术项目。城中村建筑出于空间的实用性,建造方便经济,同时又能在城市规章制度之间游走,进行空间的博弈获得更多利益而形成的空间逻辑。亚热带温润的气候下所滋养的乡野景象,珠三角城市化的变迁中,脱离了地面的虫、鱼、花、鸟的村民和租客在屋顶延续种植的故事等内容。


嘉宾简介

沈瑞筠
她是一名艺术家和策展人(1976年生于广州)。
她的作品以绘画为起点,通过多种媒介探索虚与实,精神和物质,日常与脱俗,个体与群体,规范和例外等矛盾双方随时转换和交织的状态。近年,她通过自留地项目实践把精神寄托于日常;在关联中保持个体独立的生活方式。沈瑞筠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于2007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硕士学位。她曾获Joan Mitchell 大奖以及Toby Devan Lewis Fellowship奖。她的作品参加了第八届深圳水墨双年展和2013深圳·香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及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并被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卡蒂斯特、广东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收藏、帝豪奇·德隆收藏馆收藏。


许志强
1971年生于广州,1995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08年研究生(艺术硕士)毕业于于广州美术学院, 现任教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6年成立城中村自建房调查小组。自建房调查小组成员不固定,根据不同项目人员不断更替。主要以城市、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呈现我们当下的生存空间,发现未被定义的空间类型。


李自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
秾·可食地景研究组负责人。
自2007年以来,由于对乡村景观的关注,“种植”成为了自己研究的重要对象。2016年与华南农大师生组建了秾·可食地景研究组,开始致力于探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将传统、在地的种植智慧与当代城镇化环境问题结合,重新以“食物、种植、社区”建立人与人的联结、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关系。



项目简介

自留地制度开始于1956年,它是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分配给农民长期使用的少量土地。其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由农民以户为单位行使。自留地的私有属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曾经是集体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民在自留地上种植自家需要的蔬菜和作物。因为各户需要不同,自留地上的作物各不相同 。农民很少在自留地上施加农药,因此自留地上的作物形态各异,往往会和昆虫及地理环境形成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生态系统。在房前屋后耕耘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已经成为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农田大量减少。曾经的耕地变成了楼房,部分村民把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从地面搬到了城中村自建房的楼顶,在城市的夹缝中搭建属于自己的园地,以达成他们对种植的需求和精神的寄托。同时,天台自留地为拥挤和乏味的城中村建筑增添了一种由植物带来的生机。在全球化、产业化的经济模式中,天台自留地的非商品属性体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需求,并在疫情期间迅速发展。天台自留地上野蛮生长的状态,也为严密的城市系统带来了一种异样的审美。

天台自留地调研工作坊,将和自愿者一起走访大学城附近城中村,了解背后的故事。我们将带着以下问题对天台自留地进行两次调研:

村民如何在城市的垂直空间中另辟蹊径创造个人空间?村民回收雨水、容器,用简易的材料搭建棚架,我们能否从这种搭建关系中提取智慧?这些的杂乱无章的组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需要遵循什么规律?我们能否在展厅中通过搭建和种植再现其中的某种逻辑?能否由此生成一种有别于秩序和统一的丛林式审美?为什么要坚持种植?我们能从种植物生长的历程获得什么启示?什么样的植物、蔬菜能在天台上生长;天台种植的方法和地上种植有什么异同,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植物生长要依循什么规律?

为什么要开发天台自留地,有什么好处?创造天台自留地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如何在都市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为什么是天台?到底是谁在种植、这个地盘如何被设计安排?当种上植物、蔬菜后,邻里之间、植物和建筑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天台自留地的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天台自留地会是一个建筑物吗?它会成为违章建筑吗?

考察过后,我们将通过两次展览工作坊,在展厅用装置搭建和种植的方式局部还原或延伸我们对天台自留地的空间建构的理解;邀请村民来指导种植及搭建,探讨其中的审美;和村民一起交换植物,分享种植的乐趣;在展厅呈现我们调研所获得的内容,制作并出版项目调研小册子(注:工作坊招募时间待定,请关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信息。)



More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