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泛东南亚三年展
美术馆课堂|“同音反复,声深入心”——“女性宣言”作品解读
June 23, 2021
活动档案

“同音反复,声深入心”

——“女性宣言”作品解读

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同音反复,声深入心”回顾了“女性宣言”项目的演变及历程,并呈现了“2020年女性宣言:聚会”的成果。

此次,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传播教育部的老师来到了展场,为观众朋友们分享她对“女性宣言”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展览主题的体悟与共鸣。

能跟我们分享“女性宣言”这一部分展览中,你觉得有趣的作品吗?

首先我想谈谈《唤醒记忆》。因新冠疫情人们被迫保持社交距离,对往事的回忆成为慰籍的重要途径,而物品则成为了唤醒记忆的有力载体。六位来自柏林的女性艺术家,通过对旧物绘画、拓印、摄影等多重表现方式来为记忆发声。

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着平凡而动人的小故事,由废旧的电源线想起过去父亲不断电换电灯泡而被电的经历,从上世纪60年代的牛奶瓶回忆起孩童时光,棕色的汤勺想到了与炖牛肉斗争的往事。

作品邀请人们使用生活中有用的东西来寻找自己的记忆,用图像和文字来捕捉记忆的痕迹,以朗读和展示来分享物品背后的故事。从而让艺术宣言用这样的实物载体流传。

六位女性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让生活中质朴而充满回忆的物品生动的展现,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却满载的生活的点滴幸福,引导人们放下生活的杂念,回到自我的语境中去探寻生活的意义,带领人们回到生命长河中最小的角落,去享受那份纯粹的宁静。

《记住黄色》也挺有意思的,能不能给我们解读一下这个作品?

因为疫情而封城的缘故,让艺术家有难得的与母亲相处的宝贵时间,这段时间女儿与母亲的身份因母亲的病痛发生了对调,儿时识物记事的方法论再现,牵动了艺术家些许遥远的记忆。

在颜色、气味、形状以及触感的交流下,个体间——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超越了寻常意义下的谈话,病情的加重让这样的对谈更加频繁,反复的“超越谈话”的同音深入二者内心,使母女的关系更加亲密。但同时也正是因母亲认知的衰退而逐渐分开,而记住黄色,也正是艺术家对母亲的康复的希望。

艺术品中所展现的也正是医院所用的枕头和“超越谈话”中母女所创,柔软的枕头和泥土与病痛打击的力量感碰撞,母性的身份对调与病痛的切实触感交织,塑造了这一件看似寻常却极具冲击力的艺术品,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存在的重要性,寄托了反复交谈背后的情感存在。

这个作品的展示方式很独特,秋千上还有各种供阅读的资料,以及鼓励带走写好又拿回来的卡片。能跟我们分享这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吗?

《院子里的声音》讲述了一场为期两天的秘密聚会,七位女性相聚一堂,展现自己和其他女性的作品,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在庭院中发声,阐述着女性创作与女性发声的极高必要性。

女性在社会中一贯被作为无形劳动的贡献,疫情前如此,疫情后更是加深了这样的角色定义与社会分工。不满于不公现状的七位女士就近聚会,展现出七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媒介,掷地有声地宣告女性的不满。

而在艺术品的展览现场,也还原了艺术品诞生时的聚会场景,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性格各异,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见解进行诠释,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正是院子以及展厅中的反复宣讲,让女性的光辉与力量在艺术品中得以展现,而在疫情背景下的聚会更是让这样的声音显得格外珍贵且独特。

《吸入光明》中的手绘图以及视频里面的各种图像、声音主要是想传达怎样的一种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英国伦敦的女性艺术家们被迫以视频的方式进行艺术讨论并开展集体创作。而集体创作的推进需要找寻“共性”;而对于“共性”的表达无疑是模糊而抽离的。

“身处疫情”或许便是如今大家所面临的“最大共性”,也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最佳桥梁。于是女性艺术家们聚焦当下事件,以“呼吸”为连接点,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世间万物包括宇宙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以及艺术创作。

“吸入光明”通过绘制的方式,在墙角上立体地展示出世间万物关于“呼吸”的循环与联系。

为了与观众更好的交流,艺术家们创作出“吸入光明”的意象作品——“尼洛法尔·阿克姆特”;通过无形、空灵的图像处理,以及呼吸声、童声交叉贯穿的配音,营造出克制感与空虚感的意象。抽象的处理给予观众思考与想象空间的同时不被束缚;让身处疫情背景下的我们更能领悟“吸入光明”,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社会、宇宙自然的“呼吸”,实现“呼吸”联动、共生共存这一命题。

这里还有很多关于艺术家团体活动和历程的图片资料,能不能分享你对这些资料的解读?

茅屋似的木质架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浅黄的台灯映照出淡淡的暖意,分散有序的木凳供观者驻足休憩,细阅展品。

此处展览的书册刊目都来自不同的机构及个人,或是写满泰文的刊物,或是记录东南亚风土人情的相册....

在此处,观者得以对不同的人文风趣进行了解。有泪有笑,有喜有悲,影像凝结时间,文字浅述故事,就着淡淡的灯光不妨浅浅翻阅那些记录时光的图册,透过那一张张带着温度的照片,翻阅特别的读本,一探地球另一端的不同风采。

《瞬间-差异》又在给我们讲述着怎样的故事?

七位女性艺术家来到在乌隆他尼的Kokgai咖啡馆兼工艺品店参加艺术项目,桌上的物品则代表着这几位女性艺术家。

爱心坐垫暗示着少女的浪漫多春,粗犷的外形透露Krin的真实热忱;Meena利用自己的长处装订出了面前风格独特的特别书目;Ja-eh战胜生活困境的意念不薄,虽然眼前的纸卷不厚,略显潦草的兑奖字迹反映出她迫切的愿望,不平的纸面好似她有起有落的人生;指尖碰触仿佛能感受到Aoy掌心的温度,细细的线勒出一处洁白的圆,盘子上的餐具在光照下晕出淡淡的光圈,端详一番能发现生活的痕迹;Nah就是使用这双手套在咖啡馆间穿梭劳作。

原本光亮鲜艳的橡胶材质染上了朦胧的灰色,手套指缝间的灰印仿佛丈量着劳动者双手的大小;如果你认出这是木纹,是否像Nuch一样被迷住呢?它是粗放的,色彩极度简明,它也是细致的,木纹之间自成章法。


感谢回答了我们这么多问题,我们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展厅里总会看到有人在读诗呢?

好问题,这个嘛……

请听下回分解!

我的头像……

   

请到展厅寻找来源^_^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