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泛东南亚三年展
活动回顾 | 描绘记忆: 《 365天:生活缪斯》工作坊
March 25, 2022
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

活动前言

在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之“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中,来自泰国政府(Rachatburi)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rue)呈现了他们在2015-2016组织策划的项目《365天:生活缪斯》。

该项目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邀请到一对工作生活工作在农夫(Nongpo)社区的缅甸籍工人夫妇周苏(Chaw Su)和觉默(Kyaw Moe)加入,他们需要在休息日参与驻地艺术家的交流和相关项目实施,以此获得一年的免费住宿条件。其中,艺术家瓦尔沙·奈尔(Varsha Nair)邀请周苏和觉默以及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艺术家和项目工作人员基于“家”的概念进行讨论,并在棕榈叶上自由创作。

《记忆地图》(Memory Maps),瓦尔沙·奈尔 (Varsha Nair),2016

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乡村是未来是现在(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rue: Baannoorg is Future isNow)

“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2021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展览现场

一、活动介绍

一个信息一段记载和一次参与者们对移民故事的分享此次工作坊将带领人们思考“根”的意义回溯人的童年记忆以分享人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旅程当代背景下人人都是移民此项目将引导人们参与关于人类流动的对话,通过在棕榈树叶上作画这一传统的记录方式,勾勒出社群的心理地理路线。

本次美术馆课堂描绘记忆《365天:生活缪斯》”叶子工作坊活动共分两轮分期举办。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次活动吧~

第一轮活动

1月4日下月14:30分,两位代理发起人首先带参与者参观介绍展览现场。简单介绍活动艺术家瓦尔沙·奈尔经历及此次活动的“移民”主题,分享艺术家过往活动现场照片。介绍棕榈叶(贝叶棕被作为手稿使用的简史并展示已提前完成的创作内容帮助参与者梳理自身故事结构,最后介绍工具及使用方法。

两位代理发起人带领参与者参观美术馆展览现场

奈尔的关注重点和问题是关于 "家 "的意义:什么地方让人觉得是"家",以及家应该由什么组成。巴什拉将家定义为超越几何空间意义的住宅空间,《牛津英语词典》将 "家"定义为一个地方、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一个人属于这个地方并与之结合,或者是能让一个人感到安全停留、放松或满足的地方。

給参与者介绍此次工作坊活动主题

贝叶经是以棕榈叶片为记录形式的典籍,因记载的文字多为佛教经文,故称其为贝叶经,国外一般直接称作“棕榈叶手稿”(Palm Leaf Manuscripts, PLMs)。据现有资料记载,贝叶经肇始于南亚,其产生时间不迟于公元前5世纪。随着印度文化向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传播,这些国家亦成为贝叶经藏品的发源地。贝叶经记载的内容丰富,其书写格式和装帧形式也别具一格,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着信息的贝叶经

代理发起人帮助参与者梳理自身故事结构

创作流程

a) 了解棕榈叶的物理性质并挑选叶子;树叶较白和有光泽的一面更适合绘画书写。

b) 轻轻打磨树叶较白的一面,以便后续绘画、书写和上色。

c) 修剪树叶边缘以裁出均匀的直边,保留树叶最宽的部分(建议每片树叶的长度保持在50-60厘米之间)。

正式创作前,需通过铅笔试写或使用提供的雕刻工具来测试树叶。

1. 用铅笔在树叶上轻轻勾画或起草故事,或直接用提供的雕刻工具在树叶上写字或画画。由于材料是干燥的树叶,要注意不要用力按压树叶的叶脉。

2.以彩色或黑白形式完成手稿皆可。

3. 在棉布上轻滴柠檬油,涂在叶子背面以保护作品。(可选)

代理发起人介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第二轮活动

1月4日下月14:30分,参与者们回去整理好自身故事,现场在棕榈叶上绘画创作。完成后,大家一起进行自身故事讲述和活动感悟分享。

根据地区地理和历史条件,家的根源或地位总是表现为归属感和疏离感之间的对立。从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的人为结构中产生的家园和民族国家,总会因强调文化权力的不平等而产生无根状况,特别是其与低下阶层和劳工阶层的关系会呈现出狭窄的框架。1980年中期发展起来的世界性爱国主义理论在移民条件的文化多样性下,已经成为一种选择。根可以指纤维根、气根等等根须,根据世界性爱国主义的概念,上述根的框架将更加灵活,只要说它的另类和崇拜,就能享受与其他人和其他事物的生活。在世界性爱国主义的框架下,家、民族国家的意义是可以调和的。

活动主题介绍

代理发起人引导小朋友梳理故事

代理发起人协助小朋友完成创作

参与者们现场进行创作

参与者认真进行创作

参与者们共同完成创作

热闹的活动现场

小参与者们积极参与创作

创作细节处理

创作现场展示

创作完成后,参与者讲述自身“移民”经历并分享感悟:

二、活动成果展示

 此次活动共有8位志愿者参与并完成创作,他们试图用图像和对他们感受、感、触、听嗅觉视觉和使他们成为自身的经历的描述来记录他们的人生旅程。尽管阐述程度不同,但每个人都自己独特而感人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们的作品吧!

三、活动后心得分享

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 杨雨希: 在人类最早的书写材料之一的棕榈叶上描绘自己的移民记忆是很神奇的体验。

因为自身成长经验的原因,我对“移民”这两个字眼比较敏感,就报名了工作坊的活动。

工作坊整体的流程下来非常的舒适,沟通很顺畅,流程也很清晰,材料也提供得非常全面,令人感动。

在棕榈叶这样的材料上书写的时候,想到几千年前的人也是这样记录,我自己心里会有种异样的感动。

同时,在梳理完自己的移民经历之后,我发现过程中梳理自己的移民记忆时,感性与理性交织,最后被整理成实体物呈现,这是整个过程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它那么私人,也很真实。

当我看到写满自己移民故事的棕榈叶粘贴在墙上的时候,我意识到的这对于参与者自身多么重要,因为自身的来路与明日呈现得无比清晰,又是在这样的材料上,这个贯穿古今的媒介所具备的隐形张力网住了人的肉身,让人难以忘怀。

总而言之,感谢大学城美术馆有这样好的工作坊点亮了我22年的Q1生活,非常期待以后的活动。

许黎娜: 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年逾不惑之年,在植物上回忆自己走过的人生路。

家意味着爱、关系、安全感、归属感,当然,家也会伤人。

在棕榈叶上记录自儿时至今的点滴,并不光滑平整的叶面烙印了时间的痕迹;自然而成的纹理承载了移动的乡愁。写着画着,回忆甜美亦苦涩,心情难以言表,但这个过程却很治愈。

感恩董宇昊、吕奕泠两位青年艺术家用心的组织这个工作坊,感恩参与的伙伴敞开心扉、彼此共鸣、互相鼓励。在此也感谢我的女儿与我再一次在体验中思索“家”的意义。

吴子儒: 在此次创作之前曾看过瓦尔沙·奈尔她对于自己对“家”的描述,家于她而言从来都是非物质形态下的家而是精神上的家,我想无论任何的“家”的构建与形成从来都离不开一开始的对情感上的建立,而后才形成下落到选择或建立物质的家。

这次的创作于我来说是借由开启回忆发觉家乡珍贵的通道,家乡也是我的第二个家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先前的设计创作与课堂也都在也可以选择对自己珍贵喜欢的选题做设计但对于家乡的选题也是最近才有所接触,而在这次工作坊上的创作算是第二次对家乡的选题进行创作,这次创作是偏艺术性的可自由画写心情自在,而对于家乡的了解认识与回忆也在创作中不断挖掘与思考,其实还是有很多珍贵的回忆与质朴的本地文化值得我去记起。借由这次瓦尔沙艺术家的展览与工作坊的机缘又再次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探讨,这是有意义的。

吕奕泠: 感谢美术馆给我们一个在疫情环境下仍可以还原艺术家活动的机会! 仔细了解艺术家瓦尔沙·奈尔对于“家”的切入点其实很贴近本源的生活我们有这些的故事,从童年的记忆,那些影响你让你成为今天的样子。她通过使用的媒介,观察了解参与者们所提供的东西会有什么本能的反应是个很有趣的角度

最后感谢所有积极参与且愿意分享展示出你们故事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我们有机会就下次活动再见啦!提前祝大家虎年快乐~

活动后记

最后,参与者们根据自身故事所创作的“棕榈叶”故事排列在一起后,大家过往的“移民”经历一目了然。“移民”在当下并不是个冷门话题,以前一直以为“移民”离自己很远,但当我在慢慢梳理人生故事线时,才发现原来贯穿始终。在随手可得的棕榈叶上,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故事,看似日常却最可以找到共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更多的互动中个人经历逐渐清晰明朗每人都定义着自己理解中不同的“家”的意义。归属不是从属,当你能找到自我的一天也许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你自身的归属感

理发起人和参与者们合影留念

More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