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活动主题:描绘记忆:《365天:生活缪斯》工作坊-第一轮
l 活动艺术家:瓦尔沙·奈尔(Varsha Nair)
l 活动代理发起人:董宇昊(YuHao Dong)、吕奕泠(YiLing Lv)
l 活动时间:2022年1月4日(周二) 14:30 (14:30,Jan. 4th, 2022)
l 活动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5号厅 (Art Museum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Hall 5)
l 活动主办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Art Museum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l 活动合作方: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BaanNoorgCollaborativeArtsandCultrue)
l 招募要求:年龄、专业、职业等层次可丰富一些,不限于学生。16岁以上。
l 招募人数: 5-8人
一、艺术家介简介
瓦尔沙·奈尔(Varsha Nair)1957年生于乌干达,现生活和工作于曼谷。她获得了巴罗达大学的视觉艺术学士学位,是泰国“女性宣言”(成立于1997年)艺术小组的共同创始人。奈尔本人与其他移民没有什么不同:她出生于乌干达,然后搬到印度;她的家人最终在伊迪·阿明统治时期定居在英国,后来她回到了父母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家乡,再搬到了曼谷,并在那里生活至今,即在泰国生活了30年。尽管她已经习惯了泰国的社会和文化,但她依旧说作为移民,生活不确定性的感觉总是存在于大多数移民中,无论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通过社区参与,她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收集了特定区域的笔记,艺术家和社区成员共同合作,在棕榈叶上绘画,用此过程记录他们的记忆和印象,创造出当代手稿。
二、活动介绍
一个信息,一段记载和一次参与者们对移民故事的分享。此次工作坊将带领人们思考“根”的意义,回溯人的童年记忆,以分享人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旅程。当代背景下,人人都是移民,此项目将引导人们参与关于人类流动的对话,通过在棕榈树叶上作画这一传统的记录方式,勾勒出社群的心理地理路线。
《记忆地图》(Memory Maps),瓦尔沙·奈尔 (Varsha Nair),2016
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乡村是未来是现在(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rue: Baannoorg is Future isNow)
“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2021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展览现场
奈尔的关注重点和问题是关于 "家 "的意义:什么地方让人觉得是"家",以及家应该由什么组成。巴什拉将家定义为超越几何空间意义的住宅空间,《牛津英语词典》将 "家"定义为一个地方、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一个人属于这个地方并与之结合,或者是能让一个人感到安全停留、放松或满足的地方。根据地区地理和历史条件,家的根源或地位总是表现为归属感和疏离感之间的对立。从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的人为结构中产生的家园和民族国家,总会因强调文化权力的不平等而产生无根状况,特别是其与低下阶层和劳工阶层的关系会呈现出狭窄的框架。1980年中期发展起来的世界性爱国主义理论在移民条件的文化多样性下,已经成为一种选择。根可以指纤维根、气根等等根须,根据世界性爱国主义的概念,上述根的框架将更加灵活,只要说它的另类和崇拜,就能享受与其他人和其他事物的生活。在世界性爱国主义的框架下,家、民族国家的意义是可以调和的。
《记忆地图》(Memory Maps),瓦尔沙·奈尔 (Varsha Nair),2016
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乡村是未来是现在(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rue: Baannoorg is Future is Now)
“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2021,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展览现场
三.活动流程
STEP1:介绍活动所需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STEP2:现场演示在棕榈叶上创作方法。
STEP3:现场展示两位代理发起人已实验完成的成品,并帮助参与者梳理故事结构。
STEP4:分发材料包,让参与者用材料包提前尝试创作2-3片棕榈叶。
此次美术馆课堂公教活动将持续两轮,收到确认信息的参与者需保证参与两轮工作坊。第二轮活动时间为2022年1月11日,第二轮活动无需报名。
四.我们想说的
董宇昊:当看到艺术家的棕榈叶手稿绘图时,第一时间使我联想到竹简,羊皮等这些曾经广泛流传在这片土地上关于文明的记录载体,这些材料在古代来说,几乎随手可得。艺术家的作品也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回忆中去,再次思考我们的根源:我从何处来?我经历了什么?这堂公教课将从新的角度学习艺术家的方法,把记忆用文字和绘画诉说,重新审视作为一个人,一个流浪者,一个旅客的心路历程。
吕奕泠: 随着历史发展,人类文明得到发展,信息记录的方式方式也在逐步改进和提高。而艺术家选择棕榈叶这一她自身背景和文化相联系,将印度、缅甸和泰国联系起来。它牵连了一个更宏大的,关于迁徙和移民的故事。棕榈叶这一材料它以最简单的形式语言表达,又给人留下无限思考的机会。它不仅可以被我们使用,也可以被我们感知。最后跑个题,可能是美术馆2021年的最后几个公共活动啦,欢迎大家一起来玩~!
五.棕榈叶(贝叶棕)被作为手稿使用的简史
贝叶经是以棕榈叶片为记录形式的典籍,因记载的文字多为佛教经文,故称其为贝叶经,国外一般直接称作“棕榈叶手稿”(Palm Leaf Manuscripts, PLMs)。据现有资料记载,贝叶经肇始于南亚,其产生时间不迟于公元前5世纪。随着印度文化向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传播,这些国家亦成为贝叶经藏品的发源地。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王(630-693年)时代和9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贝叶经则传入中国西藏,主要流传于西藏、藏族、云南傣族居住区.贝叶经记载的内容丰富,其书写格式和装帧形式也别具一格,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六、瓦尔莎·奈尔采访记录片
班诺格合作艺术与文化,《365天:生活缪斯》参与者完整访谈目前正在“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展出
七.过往活动现场
2017年11月4日下午5点, "漂移图(Shift Maps)"展览在东南亚交汇区(SEA Junction)开幕,为期一月。展览展示了生活在曼谷的难民、移民的个人生活史,请他们在用贝叶棕(the Talpiot Palm, also known as the‘Shadow Palm’)制作的棕榈叶手稿上书写和绘图。
10月26日和28日,曼谷的艺术家瓦尔莎·奈尔在东南亚交汇区举办了两场研讨会,由来自越南、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苏丹等不同国家的难民家庭和年轻难民组成的组织制作了大量的手稿。他们用棕榈叶讲述个人故事,思考 "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与过去的联系,以及我们当下的存在方式"。在记录口述历史的同时,他们根据记忆和现实绘制、书写他们的故事:与定位、移位、错位有关的生活故事,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转变……有时隐晦,有时明晰。
在开幕式和展期中,都将间歇性播放由部分难民和他人创作的短片。它们是丽贝卡·沃伦(Rebecca Warren )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在这个项目中,几位年轻难民根据乔治·埃拉·莱昂(George Ella Lyon)的一首诗《我来自哪里(Where I’m From)》编写和创作数字诗歌。这些诗歌探讨了年轻人的身份感知和记忆,试图用图像和对他们感受、感知、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和使他们成为自身的经历的描述来记录他们的人生旅程。尽管阐述程度不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而感人的地方。摄影:Rosalia Scoirtino、Kanyawee Seedabut
《漂移地图》ShiftMaps,2017 活动海报
《漂移地图》Shift Maps,瓦尔沙·奈尔仔细介绍活动,
摄影:Rosalia Scoirtino、Kanyawee Seedabut
《漂移地图》Shift Maps,创作现场,
摄影:Rosalia Scoirtino、Kanyawee Seedabut
《漂移地图》Shift Maps, 参与者们创作的作品,
摄影:Rosalia Scoirtino、Kanyawee Seedabut
《漂移地图》Shift Maps,作品细节,
摄影:Rosalia Scoirtino、Kanyawee Seedabut
《漂移地图》Shift Maps,参与者们一起阅读,
摄影:Rosalia Scoirtino、Kanyawee Seedabut
《漂移地图》Shift Maps,瓦尔沙·奈尔与现场作品合影,
摄影:Rosalia Scoirtino、Kanyawee Seedab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