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 #2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江门市博物馆
合作机构: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
鸣谢: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特别鸣谢:伍丽秋、伍超和、黄效文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20日-2021年11月25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4楼展厅
名誉总顾问:李劲堃
总顾问:阿披南·珀西亚纳达、郭建超、侯瀚如
学术顾问:邓启耀、杨小彦
展览总监:王璜生、胡斌
策展团队:陈晓阳、段颖、冀然、沈森
平面设计:田博
展陈设计:杨柳
展览执行:李铁军、何泉、黄兴彪、骆钰槟
传播与教育:王秀媛、刘子瑗、余爽、杨柳
志愿者团队:简国荣、温煜晖、何昕
前 言
这个展览源于2020年初泛东南亚三年展组委会委托刘博智前往缅甸创作以“缅甸华人”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在为期七天的田野拍摄中,他去到了仰光、毛淡棉等缅甸南部城市。除此之外,他曾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到访曼德勒、腊戌、南渡、皎脉、眉苗等缅甸北部城镇时,也拍摄了一批作品并留下观看笔记。历史上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刘博智两次分别去往上缅甸与下缅甸地区考察的经历,恰好呼应了缅甸华人华侨“翻山”与“越海”两条迁徙脉络。正是在此背景下,这个展览也就跟随刘博智的视角,以地缘为起点,去探索缅甸华人社会中的生活与思想、经济与劳作、家国与原乡之间的情感与张力。
在刚收到刘博智从网络越洋传送过来的摄影作品和拍摄记录时,我们从照片中看到华人身处缅甸社会各个方面饱满而纷杂的细节,画面中的人与物,若隐若现在中南半岛潮湿蕴热的、犹如薄雾般的光线中,与其说这批图片是摄影作品,不如说更像人类学家在田野里用相机拍摄的调查记录,大量的中景镜头,画面的重点是空间、人、物件的复杂关系而不是刻意的摄影构图。与2019年底的“移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批图像中甚至很少视觉优先的大幅肖像和戏剧化的“古巴花旦”故事作为展览中的高光和线索,这种模糊主体与放弃形式语言述求的方式,让被拍摄者在画面中获得自治,无数与历史及日常交汇缠绕的信息被事无巨细地展现出来。就像并不受特别关注的缅甸华人群体一样,从这批记录性摄影图像中很难找到波澜壮阔的故事和主角,图像中呈现的更多是缅甸华人在起伏动荡的异国生涯中,从容面对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他们在异乡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与故乡的点滴联系,都弥散在杂乱的琐碎物件和复杂情境背后。
在2020年1月刘博智的缅甸之行后,新冠疫情一直延续至今,策展工作只能在线上断断续续进行。人类学家段颖的加入,为展览相关的缅甸研究提供了严谨的学术指导和讨论,幸运的是,刘博智拍摄的人物中刚好有他十多年前在缅甸做田野时的报道人,这为我们带来更深入理解这个海外华人群体的可能。于是我们顺势将这个对话过程延续到展览中,作为对所有参与者身处历史之中的回应,并以刘博智与他的向导伍丽秋的对话做引导,打开观众对缅甸的观看。两位同样流散海外的台山人后裔,以局内与局外交织的视角,将与中国毗邻却并不熟悉的东南亚国家——缅甸,以类似影像民族志的形式呈现在展厅中,这种视觉化的文本与叙事性摄影图像的对话,为当下观察仍处隔离状态的东南亚社会贡献了新的连接尝试。
刘博智五十年独特的海外华人纪实摄影实践,也为我们在疏离的后全球化世界里提示出某种超越媒介限制的行动经验,在每个被他拍摄的对象面前,这些行动的价值用已有的摄影理论去解读都显得过于冷静与理性,因为他的拍摄并不只是在创作作品,更是以摄影的力量去抵抗和解读自己与所有海外华人群体百多年来“为何要离乡”“为何要还乡”缠绕终生的追问。作为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展览的第二个项目,刘博智的缅甸华人文化摄影作品展带来了东南亚与中国密切关联的群体个案,我们正在这样的一个个专题展览与研究项目中,逐步展开对这个区域中不同的人与万物的认知和理解,并构建起泛东南亚交互对话的平台。
陈晓阳
《缅甸茵莱湖风貌》/ 2013-2014年
《缅甸钦敦江风貌》/ 2013-2014年
《缅甸钦敦江人文》/ 2013-2014年
《曼德勒福建华裔人家》/ 2013-2014年
《缅甸南渡华裔家庭》/ 2013-2014年
《缅甸曼德勒华人捐建老人院》/ 2013-2014年
《曼德勒台山陈家馆》/ 2013-2014年
《曼德勒李璜珀福建会馆》/ 2013-2014年
《缅甸腊戌华人社团》/ 2013-2014年
《缅甸曼德勒华文学校》/ 2013-2014年
《缅甸曼德勒华文学校》/ 2013-2014年
缅甸,唐人
对中国人流散的历史是兴趣,因我家四代都在流散,好奇与想像就是我的动力,所得的经历,在文字上我表达不了,主因是缺乏中国传统教育及文化底蕴,亦无学者的专业训练。用五官和第六感所发掘的事物,是为了教育自己。
第一次接触缅甸是1976年拍摄旧金山唐人生活。我在一家蒙古餐厅吃饭,遇到一位二十多岁女待应,是新移民,她带着笑容说着大多是台山话的广东话,我以为她是台山来的,原来是缅甸,她说仰光很多台山人。
1983年初,拿到6天的签证飞抵仰光,第三天坐火车到眉谬(又译眉苗,Maymyo)和曼德勒(Mandalay),都听不到台山话!在仰光,见有华人脸孔在街上摆书摊,和我说着英语,绕开当地环境中紧张的词汇,这也是华人在缅甸的生活智慧。
因我拍制的视频“古巴唐人”,香港中国探险学会会长黄效文先生在2013年底和2014年春,邀请我参与在伊洛瓦底江(Irrawaddy)和钦敦江(Chindwin)两河中游,对地理环境、民生及华人在边远之地的渗透力的考察。之后我独自找到在曼德勒的唐人,和在名不见经传的小矿镇南渡(Namtu)、腊戌(Lashio)、皎梅(又译皎脉,Kyaukme),然后是眉谬。2020年初去了仰光和东南部的毛淡棉(Mawlamyine)。
能和土生唐人交往,容许我进入他们的家及社团,观察其混合信仰和价值观、对唐人文化的维护和艰辛的延续,给我无比的荣幸、温暖和启发,内心深处亦有妒忌、自卑和失落,对我不能付与的后代是有遗憾和恐惧。因此,在我家的手绘关帝像下边,新设了一个非传统的祖先位,包括已逝的猫儿们,没有香炉,间中贡上白斩鸡,和家人拜叩,借以舒怀。
刘博智
地处广东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着力于从珠三角、中国南部延伸到东南亚以至更广泛范围的文化与艺术研究,并推出以“泛东南亚”为题的三年展序列。该三年展旨在以开放的策展视角和新的美术馆实践推动泛东南亚区域独立艺术与思想的沟通,通过新类型展览、研讨交流、档案库建设、出版和公共教育项目,推动区域间的文化自觉、理解与创新。“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主题为“榴莲·榴莲”。
在整个三年展期间,线上、线下平台将展开不同形式的展览流、工作坊序列、在地项目对话,搭建层层推进的交流与协作,探索长时间向度的工作可能。在三年展后期,重新策动前期工作,重构美术馆现场的对话与传播,以汇聚式的大型展览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