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泛东南亚三年展
友谊精神展览现场
September 15, 2021
同音反复,声深入心

1975-2021越南艺术家团体年

艺术家团体入选标准

会集聚在一起探讨艺术想法,在艺术界公认作为团体一起工作、玩乐和思考的艺术家;

友谊不仅是他们以统一身份发起艺术活动的缘起,也是维持团体存在的基础;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推动实验性语言;

共同创作实体项目(一次以上);

聚焦视觉艺术;

聚焦后1975时期;

至少活跃两年以上。

生存之道

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为自己的艺术寻找观众,当他们的实验品被放置在公众可以观察、互动、学习和评论的空间里,实验就被赋予了生命力。他们渴望知道有人正在聆听并需要他们的艺术品,就好像设计师需要客户,医生回应患者,或者导游需要游客。但是,如果你找不到那个可以向你社群诉说的空间,如果没有广告代理机构,诊所或旅行团,这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那你就自己去打造吧。

在越南,很少有博物馆和美术馆为当代艺术提供服务,因此,艺术家采取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创造特定空间去展示和吸收他们的艺术。有可能是因为资金有限(美妙区的“ 美妙画室”);有可能是迫切需要吸收公共社区空间(一点废话);有可能是渴望在艺术体验中创造一段“旅程”(苏拉的“ 艺术漫步”);有可能是与海外政府项目开展合作,以保持艺术上的实验自主权(家常“占领”日本基金会的作品“ 有人飞过的天际线2”( 2012年);也有可能是将旅馆的大厅改建成画廊空间(闹市)。在公众眼中,这一实验性社群几乎没有任何的推广空间,他们所采取的各项艺术策略(没有商业目的)是在回应社会对这种创造精神的存在和价值的忽视与不解。

1. “美妙画室”(美妙区)摄影年鉴

该项目是以观众为导向的面向公众的教育计划,2006年在西贡持续5个月时间。项目秉持一切皆实验的心态,形式不拘,亦不拘于形式。倡导利用新媒体,尤其是录像艺术装置和概念摄影。每周一次,共举办了22场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在第1区的50平方米公寓内进行。这本摄影年鉴记录了“美妙画室”蜕变历程的最佳时刻:包括以视觉艺术致敬世界级艺术大师(例如安迪·沃霍尔和布鲁斯·瑙曼),基于工作室的艺术家驻场创作,以及由来自各个创意领域的专家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和演讲。这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沟通形式,在本地艺术刚刚向外界打开交流大门的那个年代可谓意义非凡。空间,语言和国籍的限制一度被认为是交流的障碍,现今已不再是问题。不同艺术门类曾经被严格区分和归类,其特殊性如今也已变得模糊。

2. 一点废话的网络博客

(http://albbsaigon.blogspot.com/)

一点废话(albb)是越南最具活力的同类艺术家活动之一,成立于21世纪初,旨在回应当时西贡艺术界的空白,满足其需求。一点废话承担了多样的形式和任务,包括:在不太可能接纳艺术的社区开展艺术互动(2007年“在农村高海拔地区保禄镇推广“保禄项目”,强调社区参与和艺术品加工;2008年在西贡以街道的自然和社会结构为基础开展“超级结构”活动);在本地和国际不同领域人士之间进行有创意的和批判性的交流(在他们的“一点废话作品集”和“一点废话讲座”系列中举行公众活动,艺术家进行作品概述,从业者和策展人介绍自己的研究;“一点废话休息室”提供空间让小规模参与者之间开展更为非正式但集中的交流活动;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的“展演时间”是当代视频艺术项目;“一点废话驻场”则为越南其它地区,东南亚区域乃至世界各地艺术家提供机会,与当地环境开展互动;还有“一点废话阅览室”,欢迎所有人前往浏览当时西贡最大的当代艺术资料档案馆)。此处展示的是一点废话的网络博客,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活动。

3. 家常的诞生和发展

这些照片展示了家常空间的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家常工作室”(1998年至2011年)和“家常团体”(2012年至今)。 家常工作室成为了北越的艺术聚集地,为好几代前卫艺术家和实验艺术家提供了空间和支持,让他们可以创作和尝试不同于国家正统教育和商业市场的艺术形式。其中好几位后来成长为越南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2011年家常工作室非正式关闭,此后家常团体继续发展,不固定空间场地,尝试不同的团体活动方式,成为河内实验艺术的风向标和汇集地。首先,通过与外国文化中心和当地其他艺术空间合作策划流动项目(与遗产空间、 Manzi艺术空间、河内CUC画廊、日本基金会等合作举办“有人飞过的天际线2”(Skylines With Flying People 2)和“有人飞过的天际线3”(Skylines With Flying People 3))。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从商业领域获得空间赞助来克服财务上的困难。 家常团体目前活动地点位于在河内创意城的创意中心。 2018年可能会再次搬到别处。

4. 闹市的旅社/艺术空间/创意中心

“闹市”这个名字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它作为“大熔炉”的本质特点。在这里,通过展览、放映会和艺术家演讲,艺术家和社区可以形成联系。此外,观众可以在楼上的闹市旅社中预订一个宿舍床位,从而“活在艺术之中”。有了这样的工作结构,闹市不仅欢迎艺术家,而且也欢迎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和朋友。他们还举办跳蚤市场和电影放映会,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的利润,用来支付其艺术活动的组织费用。经营旅社需要花时间和投入精力管理。因此,即使他们得到了热爱艺术的社区大力支持,在2017年5月,成弩梅和春夏(闹市的联合创始人)都决定停止旅社业务,只保留一楼区域用于艺术活动。目前,闹市的建筑被其它非盈利性社区项目所租用,例如莎乐美机构(Salome)的Space Monkies和Dreamy Space。闹市仍然保有自己的身份,但同时也基于相互的爱,尊重和支持,演变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青年团体。

5. 屏幕文字

+ Manzi艺术空间— ‘潜入稀薄空气’(Into Thin Air)—2016 (35’)

一座城 | 十天 | 十件作品 | 十个公共空间 | 一幅地图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

一个不属于任何人,但同时属于所有人的空间。一个不仅保留居民的历史和记忆,而且还反映出其个人和集体身份的网站。一个经常被忽视或遗忘的地方,但有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区域。这些态度促成了Manzi 艺术空间的公共艺术项目“ 潜入稀薄空气”(Into Thin Air)。10件艺术品/项目均是为这一项目场地和语境所特别创作,不论是装置、行为表演、录像还是雕塑,都强调公众参与性,分散在河内不同地点进行呈现,如公共场所,私人住宅和文化中心。艺术家将艺术从传统环境中带到街道上,重新构想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特征,并创作了对观众友好的互动性艺术作品。同时开发了“潜入稀薄空气”智能手机应用,包括所有作品位置的地图、艺术家访谈、摄影文献、艺术家简介和言论,可供免费下载。该手机应用充当了虚拟向导的功能,帮助公众进行艺术/寻宝活动。简而言之,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开放式创意实验室由此启动。

+ 苏拉的艺术漫步(Art Walk)

苏拉发起了社区艺术项目“行进:艺术漫步”(2015)。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流动空间,旨在将艺术家及当代艺术与公众联系起来。该项目是由苏拉和自由天地工作室(咖啡馆和工作室空间)共同组织的。30多位当代艺术家参与其中,他们来自不同艺术背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录像、行为、实验音乐和多媒体艺术。该项目的特点是让观众在四个不同的展览空间中移动,分别是:苏拉、黎公桥艺术站、自由天地工作室和阮公著工作室。这些艺术空间坐落在殖民时期建造的楼宇中,让人想起了“东方明珠”(滨城市场附近)形成的一个不为人知的隐匿“区”,专门致力于艺术活动。继“艺术漫步”成功举办之后,苏拉于2016年10月继续组织“ 艺术漫步2.0”。升级版计划的规模更大,将整个城市的不同艺术家工作室联系在一起。每个工作室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该项目还创建了一张艺术地图,公众可以用来安排他们的参观,与艺术家见面,并参加苏拉所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艺术系列活动,包括音乐表演、放映会和演讲。

+ 家常 —‘有人飞过的天际线2’ (Skylines With Flying People 2) - 2012 (42’)

我哭泣,为无人飞过的天际线

再次哭泣,为无法拥有天际线的飞人

- 陈寅,1988年

于2012年启动的“有人飞过的天际线2”是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流动/快闪艺术项目。项目被设计成一个大型工作室,艺术家在公众面前开展工作过程和实验。 “有人飞过的天际线2”位于日本基金会(河内)的院子区域内,利用真实的空间构建了一个超越一切界限稍纵即逝的虚幻空间。流动/快闪广告类似于街边摊位或摊贩之类的形式,这一概念在当地早已为人熟知。“有人飞过的天际线2”的艺术家接受了和街边摊贩相同的生存原则。他们利用现有的边界和界限,开辟出另一个天地,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在系统和法规之间徘徊,为进一步的实验和交流建立了可能性。

 

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家

在一个(由于意识形态和经济限制)缺乏艺术史公共文献、也缺乏对艺术生产进行批判性收藏和编目机构的社会;同时,(由于战后移民)造成了解当下实践和经验的渠道也非常有限;艺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对越南过去和当前艺术景观中有影响力人物的研究和记录。在本次展览公共教育版块,我们与大家分享了一系列相关文献纪录片。

1.

《阮忠》

陈美河、杜凰祥

2017

28’

这部纪录片耗时3年制作完成,通过对哥黎胜、梁春段、郑弓、陈文涛、杜凰祥、范方菊等人的采访,以详实而开诚布公的讨论展现艺术家阮忠的实践、性格和生平,多元化地展示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瞬间。(CUC画廊)

2.

《春之本质》

陈美河

2017

28’

意识到对1975年以来西贡艺术家的创作一直缺乏集中研究和记录,电影人陈美河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展示了“革新”以来越南南部艺术界的面貌,呈现的艺术家包括画家叶明洲、古新隆洲、杜光奄、阮忠、阮霖、胡友守、陈忠信、哥黎胜、陶明智、陈文涛、阮新刚、杜凰祥、黄方东,以及雕塑家阮海、范加琼、阮海元。

3.

《满是叹息的夜晚》

阮光辉

2005

30’,只有法语和越南语版本

阮光辉的录像实验作品深入探索诗人杨祥的诗歌表演、创作和翻译生涯。作品最初在群展《满是叹息的夜晚》(河内L’Espace空间,2005)中呈现,其他参展作品还包括杨祥的诗作、武民新的即兴音乐、张新的服饰创作和阮明成的雕塑与装置作品。

4.

《15+》

谢明德受“家常”委约创作

2013

46’

由“家常”的几位联合创办人以及前后几代参与的艺术家、支持者和亲历者讲述“家常”的起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创作于“家常”成立15周年之际(2013),内容包括访谈和早期展览、活动、聚会的珍贵影像片段。

5.

《越南世界巡回展:埃尔·马克篇》

螺旋桨组

2013

11:17’

埃尔·马克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同时,观众得以一睹他在公共空间挥洒创意的风采。他来到越南与本地涂鸦艺术家合作,互相交流学习新技术。

More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