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泛东南亚三年展
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4:生活的学术价值
March 16, 2022
万言亦无声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30日 – 2022年03月20日(逢周一闭馆)

开幕时间:2021年1月4日上午10:00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7、8号厅
名誉总顾问:李劲堃

总顾问:阿披南·珀西亚纳达、郭建超、侯瀚如

学术顾问:邓启耀、杨小彦

项目总监: 王璜生、胡斌、陈晓阳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展览执行:陈烨

视觉设计:杨柳

藏品管理:梁小延、梁小红、肖衡娟、郑萃茵

展览制作:李铁军、何泉、黄兴彪

传播与教育:王秀媛、刘子瑗、余爽


艺术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名):

戴欧纳(Carlomar Arcangel Daoana)、胡博、胡伟、金石声、李华生、黎朗、厐壔、克韦·桑南(Khvay Samnang)、朱拉亚农·西里彭(Chulayarnnon Siriphol)、谭畅、张公松(Truong Cong Tung)、巴兹尔·赖特(Basil Wright)、XPER.XR、袁运生


特别项目:苍茫室

陈平原、谢采芹(Pamelia Chia)、冯国东、符罗飞、黄新波、力群、王西彦、彦涵、叶浅予、章克标、邹雅

前言

你的意思是说,你是要当兵去了吧?我不是不让你去,我已经老了,而你还年轻,我是拦不住你的,只是希望你明白我的心。上天赋予我们生命,是要我们活,而不是去世;是要我们体验生命的过程,而不是轻易放弃生命。我不是劝你把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只是希望你不要用死去证明什么,要警惕那些愿望。更重要的是,孩子,你的母亲、父亲还有我都只有你这一个后代了,所以我希望你能在世上好好地活下去,你一定要活着回家。

这段话出自越南作家保宁的长篇小说《战争哀歌》,是父亲对即将上战场的儿子的苦口劝说。1987年,17岁就入伍参加越南战争的保宁在退伍后写下长篇小说《战争哀歌》,小说的主人公是北越士兵阿坚,他出身书香门第,17岁时参军入伍。因为战争,他不得不与女友阿芳分开,在战场目睹战友牺牲,在战后艰难谋生,最后成为一个作家,写下被战争困住的每个普通人。阿坚不为父亲的肺腑之言所动,直到战后才领悟到其中的深长意味。

1926年4月,已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作《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一文,提出研究总结和自己最接近的时期的学术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此文中,他指出以现代生活为出发点的两种研究工作:一是专门就现代生活做种种研究;一是以现代生活为材料,加入旧有的材料里共同研究。此后的二十年中,他也选取了这两种方向作为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路径。“五四”青年朱自清在大时代的十字街头选择了在读书的历史与教学的本业中平静下来,以时代的生活为题材,以时代的创作为对象,参照“理论与应用,现实与历史,政治与教育等等错综关系”来重新评估与调整知识、学术的价值,立足并照应着时代。朱自清所代表的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导下的中国文坛上,一批自由知识分子自觉努力地对“五四”进行文学的、文化的、非政治的阐释。他们坚守的是有关民主、自由、科学、个性、理性等现代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一展借用《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之题作为展览的副标题,在同样面对巨变和多种不确定性的今天,重提内在经验的意义,反思与拒绝日益固化的话语、体制和集体叙述对于个体经验的抽象化和扁平化。通过在更常见的、更温顺的地方去发现日常生活的本质和它的韧性,我们希望还原无序的、特殊的、零散的、游离的、不完善的生活的价值。我们选择一些平和、冷静、充满温情和人性的作品,作为组成展览的内容,重建生活的伦理学,重提文学和艺术创作作为精神产品的自律品格。

日常经验的无声,不等于它不存在。理论层面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日常经验尤其是感情经验的同等“正确”,因为日常经验总是被排挤在意识形态乃至理论视野之外。日常经验一旦爆发,理论或规则常常无法有效囊括或应对,更无法简单改变它。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泛泛地夸大日常生活的绝对意义。我们寻找的是那些生产叙事意义的现实与历史中的日常,及其在日常中行事的主体,其中浓缩着直觉的、体验的、审美的、想象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诸种形态的内涵。

借此,我们希望去思考如何在长时段中、在每一天的日常中,而不是被“挤压”、“夸大”、“极端化”或“意识形态化”的日常中去生长一个有韧性的自我。这是一种在体系、体制、系统等社会组织方式的挤压之下,重建个体自觉和能动性的倡议,肯定生活,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重新发现个体生命的活力,追求自由的心境、强烈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这样一种个人哲学旨在通过对于个人历史的重新发现和阐释中建立个体与生活的意义。我们在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中提出这个议题,因为这个主题触及的是人类生存的共同状况,从而它具有超越国别与国界的可能性,直达每一个有情感、感受力与思考力的个体。

展览中既有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艺术家和诗人新近的作品,也有英国、中国艺术家深入斯里兰卡、马拉西亚、印度等国家进行调研后创作的作品。我们一如既往地将不同历史时空的作品与文献纳入这个展览的叙事之中,这些过去与当下的声音都直接关涉着对存在、对人性以及人的遭遇的意识和对生存世界的深度批判。与直接的社会实践与现实政治相比,这些创作和思考实践并不是“沉寂无为”,它们呈现出的“感性”和作品中构筑的经验世界,在人的解放上同样具有“政治潜能”,这也映照出文学艺术创作内涵的固有力量。在这个展览的形式上,我们以展中展的结构来复述主旨。苍茫室是“万言亦无声”展中的内核,这个内核与展览中的其他作品彼此相连,彼此加强,也彼此回响。

文:刘鼎、卢迎华

部分展出作品

金石声/《窗》/摄影/29×40厘米/1980年代/由金华先生惠允

张公松/《红泥旗帜》/装置/尺寸可变/2017年至今/由艺术家惠允

袁运生 /《看无字碑》/油画/300x400厘米/2014年/由私人藏家惠允

克韦·桑南 /《精神之道》/双频录像/18分43秒/2017年/由艺术家惠允

陈平原/《独立苍茫室》/书法/135 x 34厘米/2021年

叶浅予/《中美混合式》/55.5 x 42.5厘米/1941年/由私人藏家惠允

谭畅/《对坐像》/瓷/21×39.5×42.5cm/199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Xper.Xr/《赛车套装》/70 x 155厘米/2013 - 2021年/由空画廊惠允

李华生/《0679》/纸本水墨/180x97cmx4/2006年/由墨斋惠允

黎朗/《父亲: 1927.12.03-2010.08.27》之父亲的手环/摄影/109.5×108.5cm/2015年/由艺术家与千高原艺术空间惠允

胡博/《双马》/瓷/9.2×19×19厘米/197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胡伟/《风下之乡》/三频高清同步影像/9分08秒/2020年/由艺术家惠允

展览主办方与策展人谨此致谢所有参展艺术家,和以下的个人、借展藏家、机构,及版权、图像持有人:

冯兮、顾铮、何小特、黄元、黄晓华、李伟、林延、刘庆元、刘杰、刘文栋、金华、施振萍、谭红宇、王晓明、王俊昇

广东美术馆、空画廊、墨斋、千高原艺术空间、《联合早报》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